全部最新消息

  • 台北展digitime.jpg

    【DigiTime專訪】碩宇端結合數位化與ISO促進企業節能減碳

    在這個關鍵時刻,擁有30多年自動化與製造數位化經驗,曾在研華科技的產業老將施文森所創立的碩宇端智能服務,就整合了數位化與節能方法論有效促進減碳,化身為企業淨零轉型碳智囊團,致力於解決企業在節能/減碳路上的痛點。

    碩宇端智能服務致力於以物聯網/機聯網為基礎,結合數位化技術與軟體整合。協助客戶推動雙軸轉型,包括數位轉型與淨零轉型的系統/服務整合公司。
    more
  • 能量登錄.png

    通過ESCO服務能量登錄

    碩宇端智能服務有限公司於2024/10/8通過ESCO審核,取得ESCO服務能量登錄資格。
    more
  • image.jpg

    【Meet大南方】展覽採訪報導

    【Meet大南方】研華20年老將創業,碩宇端智能要幫企業突破「減碳瓶頸」?
    綠色浪潮席捲全球,永續發展成為企業不可迴避的課題。面對日益嚴格的減碳目標,企業需要找到一條通往淨零的清晰路徑。

    在這個關鍵時刻,擁有30多年自動化與智慧製造經驗,曾在研華的產業老將施文森(首圖左)所創立的碩宇端智能服務,就整合了數位工具與方法論,化身為節能減碳智囊團,致力於解決企業在減碳路上的痛點。

    傳統模式整合不足,企業減碳之路困難重重

    許多企業雖設定了減碳目標,卻常面臨知易行難的困境。碩宇端智能服務數位整合課課長林均皓(首圖右)指出,傳統模式下,企業需分別仰賴系統整合商(SI)和顧問公司,但從數據收集到制定方案的過程往往缺乏整合,導致減碳效益大打折扣。

    企業在制定能源管理策略時,通常會先進行「能源審查」,盤點各區域的用電狀況,並建立「能源基線」。然而,並非所有企業都具備相關的專業知識和人力,而系統整合商和顧問公司之間的資訊斷層更可能導致基線數據錯誤,讓後續的節能措施徒勞無功。


     


    什麼是能源基線?這是建築物或設施在一段時間內的能源消耗量,其作為評估節能措施成效的基準,能讓企業更了解能源動向。因此,一旦基線存在錯誤的數據,就可能使所有節能改善變得毫無效益。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碩宇端智能服務扮演起系統整合商和顧問公司之間的橋樑角色,從能源審查階段就開始參與,協助企業建立完整能源管理體系。

    「我們以前客戶最常遇到的狀況,是系統整合商幫他們蒐集資料後不知道下一步怎麼辦,他們只好去找顧問。但是顧問進來後,他不懂你的系統也根本不用你自己買的東西。」林均皓解釋,「雙方無法有效溝通,減碳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我們既不是系統整合商也不是顧問,而是雙方的橋樑。」林均皓強調,要做到節能減碳就需要有一個數位系統。因此,碩宇的解決方案是整合系統整合商提供的設備數據和顧問的專業知識,透過平台將企業各區域的能源數據視覺化,讓企業一眼就能看出哪個樓層、哪個區域的耗電量最嚴重,精準找出高耗能環節,並依據ISO 50001等國際標準建立可靠的能源基線。

    研華出身、30年產業經驗:不只做數據分析,更要打造淨零生態系

    目前碩宇端智能服務的客戶主要集中在中小企業,涵蓋金屬加工、金屬鑄造等產業,目前也與研華、西門子為合作夥伴關係,由碩宇端智能服務設計規劃智慧能源管理的解決方案。而之所以能與知名大廠建立合作關係,原因與創辦人施文森過往曾在研華的經驗有關。

    創辦人兼總經理施文森在產業打滾30年,橫跨設備自動化、智慧製造等領域。過去曾在研華科技20年,負責智慧製造業務團隊,累積了豐富的產業經驗。


     


    在研華期間,施文森觀察到,許多企業面臨減碳壓力卻不知道如何著手,而傳統模式下,單純依靠設備或系統,無法有效解決問題。企業真正需要的是一個能整合數據、方法論和管理制度的「完整解決方案」,協助他們有效地降低碳排放,而也是在2022年施文森看到了這個產業機會決定創業。而這些過往的經驗和人脈,也成為碩宇拓展業務的助力,後續也獲得西門子的青睞,雙方也因此展開合作。

    除了持續深耕中小企業市場,施文森更希望打造一個完整的減碳生態圈。「在大公司你只要達成交給你的KPI就好,但自己創業會有理想,你會有想要扮演的價值,正是有這份有使命感的創業動機,才希望能夠集結資源服務不同產業。」施文森說,創業固然辛苦,但他更希望能夠串聯更多生態系夥伴,包含SI、顧問公司,共同協助企業邁向2050淨零目標。

    碩宇端智能服務正走在一條充滿挑戰,卻也充滿機會的道路上。憑藉著對產業的深刻理解、對創新技術的掌握,以及對永續未來的堅定信念,團隊期望能協助更多企業在減碳之路上走得更穩、更遠。
    more
  • 什麼是CBAM?歐盟「碳關稅」將造成哪些影響?對台灣企業的衝擊?- [Yahoo奇摩]

    什麼是CBAM?歐盟「碳關稅」將造成哪些影響?對台灣企業的衝擊?


    2023年10月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將開始試行上路,受管制的高碳排產業製品,必須取得CBAM憑證後,產品才能進入歐盟。

    「碳邊境調整機制」是什麼?對企業將造成哪些影響?

    了解CBAM前,先了解「碳洩漏」!

    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之所以誕生,主要是為了防範「碳洩漏」。

    為了達到碳中和目標,買碳權、付碳稅,已經成為各國重要的減碳手段。歐盟自2005年就啟動碳交易機制,排碳大戶需付出高昂代價,以鼓勵企業加大減碳力度。

    然而,為了避免在歐盟地區付出高昂的碳成本,許多排碳大戶則會轉而到排碳管制較寬鬆的國家生產、製造,繼續污染環境,這就是所謂的「碳洩漏」(carbon leakage)。

    也就是說,因企業不落實真正減碳,僅是將碳排從A地轉移到B地,所以歐盟雖減碳有成,其他地區碳排卻愈來愈高,為了解決這種碳洩漏的情況,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應運而生。



    什麼是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

    CBAM全稱為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主要是鼓勵產品在生產國就進行減碳!

    該機制將會明訂出口國產品的碳含量,若超過進口國(歐盟地區)規範,進口商就必須另外購買CBAM憑證(CBAM Certificate),因此CBAM也是屬於「碳關稅」的一種。

    如果是非歐盟的生產商,只要提供產品在非歐盟國家已依據碳價格支付費用的相關證明,進口商則可以抵消歐盟CBAM憑證的採購費用;若是生產地的碳定價(碳稅、碳費、或被認可的碳交易制度的碳價),低於歐盟碳價標準,則也可能必須購買CMAM憑證,以補足差額。

    設立CBAM的用意,就是希望此舉可以減少碳洩漏的情況,鼓勵企業在非歐盟地區生產之產品也須積極減碳,有效降低全球碳排。

    這種方式,也可以彌平歐盟企業在全球競爭的成本劣勢。過去由於歐盟排碳法規較嚴,歐盟產品在境內要負擔高昂減碳成本,出口則會有價格劣勢,CBAM上路後,進口到歐盟之商品也必須如實反映排碳成本。

    延伸閱讀》碳權交易所要來了!碳權是什麼?要怎麼交易?

    CBAM何時上路?

    CBAM並不會立刻正式上路,進程分為以下階段:



    2023/10:試行上路,僅要求進口商提交碳數據,尚不需繳納憑證費用


    2026:付費制的CBAM正式實行,初期僅涵蓋五大產業


    2027:對CBAM執行情況全面評估,尤其是對低度開發國家影響


    2034:CBAM全面實行,擴大到其他產業



    哪些產業會受到影響?對台灣的衝擊?

    CBAM第一階段納管水泥、鋼鐵、鋁、肥料、電力等五大高碳排產業。這五大產業的碳排放量約占歐盟碳交易市場的45%。

    根據台灣經濟部統計,CBAM管制水泥、電力、肥料、鋼鐵、鋁等248項產品中,台灣就包含了212項,其中多以鋼鐵製品為主。

    雖然這五大產業並非台灣主要出口項目,但CBAM的另一影響在於,其他國家也可能開始研擬類似CBAM的機制,目前包括英國、日本、美國等都已在評估。

    因此,以出口導向為主的台灣企業,萬不能忽視碳關稅這個即將影響國際貿易的新趨勢。
     
    來源: Yahoo奇摩股市
    more